English

访问印度日记

2000-03-16 来源:生活时报 特·赛音巴雅尔 我有话说

在国际大学

12月16日,星期四,晴。

今天早晨天一亮我就起来,走出下榻的宾馆,在外面转了一圈。桑地尼克坦这个小城镇真是风水宝地,它坐落在树木参天、花红草绿、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它沐浴在诗一般美丽动人的晨曦之中,被朝阳照得好像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色。这里的街道别致、安祥而幽雅。我只看见有几座楼房,而且都不太高,更没有看见像新德里、孟买、加尔格答市内的那种摩天大厦,房屋大都是粉红色的造型美观的小洋房,四周围绕着葱郁茂盛的宝根维拉树,开放着鲜艳美丽的花朵,清香扑鼻,使人心旷神怡。不过,这些小洋房,不是一排排一行行,而是这儿一幢,那儿一幢,中间隔着很大一块空地方。那些空地方,不是嫩绿的草坪,就是参天的大树,定眼一看,这些景物个个都像一幅幅油画,一幅幅彩色照片,美极了,静极了。可以这么说,我来印度十多天,去了不少地方,但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如此神奇,炫耀着天美、地美、水美的地方,第一次闻到如此新鲜如此滋润,散发着花香、草香、树香的空气。

我转一圈回来时,蒋丽萍也散步刚回来。她一见我就说:“哎哟,这个小城镇真好真美!”

“诗圣泰戈尔选中的地方能不好能不美吗?”我说。

“对!”蒋丽萍说:“泰戈尔信仰世间万物的和谐统一,于是把他的‘和平之校’建在这个安静幽雅、景色绝美的自然环境中。”

我们吃完早餐后,去参观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平之校’后发展成为泰戈尔国际大学)。陪同我们的印度朋友说:“这是大学教学区,需要肃静,禁止车辆通行,所以我们步行去,请你们谅解。”

“没关系。”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边走边看更好。”

泰戈尔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作家、剧作家、画家和音乐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1901年,也就是二十世纪的开端,他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尝试,在桑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自己管理的学校,叫“和平之校”。当时,这所学校共有包括他的长子在内的5名学生和5名教师。“学校设备十分简单,生活也非常俭朴,不设教室和桌椅。上课时师生就团坐在大树之下,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首先通过四肢五官来认识世界,永远同世界万物保持一种完整而又连绵不绝的和谐。泰戈尔盼望以和平宁静的大自然给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以清新的陶冶,从而使他们既能愉快而又简单地通过自己的种种感受去认识周围世界,又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自己动手生活的能力。”①“在教学过程中,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学习,不仅教给孩子们文化、科学知识,还注重音乐、戏剧、美术的教育,从而使学生们各方面得到健康成长。”②就是这所学校,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步一步地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泰戈尔国际大学。它不仅招本国的学生,而且也从世界各地招生。现在有26个国家的5000多名学生在这里学习深造。

我们漫步走进泰戈尔国际大学大门,便看见院内的每棵树下都围坐着一群人,树上挂着一块黑板,一个人在黑板上边写字边讲着话。陪同我们的印度朋友说:“这是学生们在上课,那位站着讲话的是老师。”

泰戈尔的“不设教室和桌椅”的做法,一直保持到了今天,我十分惊喜惊奇。

我们边走边看,走到一座二层小楼房时,从里面走出来十多位男女印度青年,用中国话向我们问好:“你们好!欢迎你们到我们学院参观访问!”原来我们已经来到了泰戈尔国际大学的中国学院了,那些男女印度青年是在中国学院里学习的学生,有的是学士生,有的是硕士生,还有两位是博士生。他们还说:“我们得知中国作家代表团到我们学院参观访问的消息后,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向你们请教,向你们学习的很好机会。”

在中国学院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该院首任教授谭云山先生的画像,他是1937年泰戈尔亲自从中国请来的有深厚造诣的中国语言文学专家。在中国学院的图书室里,不仅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书(如鲁迅选集、郭沫若选集、茅盾选集、丁玲、巴金、老舍的小说、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甚至王蒙的《青春万岁》和浩然的《艳阳天》都有),而且还有古典的线装书。为了让他们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我给他们赠送了自己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他们很高兴。

在中国学院参观活动结束时,我问那些印度学生:“你们会唱中国歌吗?”

“会!”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会唱《五星红旗》这支歌!”

“现在我们共同唱《五星红旗》好不好?”我提议。

“可以!”他们主动地排成一行,放声歌唱《五星红旗》,嘹亮动听的歌声在桑地尼克坦上空荡漾。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

下午,我们参观泰戈尔在桑地尼克坦的故居后,坐火车又回到加尔格答。(之七)

注释:①②见《泰戈尔》(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